聚焦产业创新真实需求,以打造一批创新性强、应用价值高、可解决企业真实问题的科创项目为目标,8月30日,缙云狮峰论坛·生物基新材料产业共创训练营第一期开营仪式暨生物基新材料转化应用论坛(以下简称“生物基新材料产业共创训练营”)举办。
在生物基新材料产业共创训练营正式开营前,活动主办方之一的重庆科炬企业孵化器有限公司深入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3C电子、工业包装三大前沿领域,精心挖掘并汇聚了29项基于真实市场需求的订单项目,这些订单蕴含着超过1亿元市场产值的巨大潜力,精准对齐了产业界的迫切需求,有效规避了科研成果与市场脱节的风险。
为激发创新活力,高效转化这些宝贵的市场机遇,活动主办方之一的西南大学积极做出响应,充分的发挥其科研优势与人才资源,精准对接校内高层次人才团队。通过细致梳理自身在生物基新材料领域的专利布局与研发专长,搭建起产学研深层次地融合的桥梁,并鼓励跨学科合作,打破传统学科界限,汇聚多领域智慧,确保高层次人才团队能够精准匹配市场需求,实现科研与产业的无缝对接。
通过一系列精心策划与高效执行,生物基新材料产业共创训练营有效集合了一批高层次人才与真实市场需求的精准对接。开营当天,来自华南理工大学、西南大学、重庆工商大学、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重庆三峡学院等多所高校的近10位顶尖教授与博士齐聚一堂,与企业代表深入交流,一同探讨科研与产业融合的新路径。
其中,华南理工大学二级教授、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陈广学,以其深厚的学术造诣和前瞻性的视角,为与会者带来了《生物质基绿色包装及功能材料的研究与应用》的精彩分享。陈广学详细阐述了生物质基材料在绿色包装领域的创新应用与广阔前景,为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提供了思路和启示。
同时,华南理工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祁海松带来了《生物质植物纤维素的化学与材料产业化应用》的主题演讲,深入剖析了生物质植物纤维素在材料科学领域的化学特性与产业化应用潜力,为如何利用这一自然资源推动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见解和思路。
传统成果转化体系中,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间存在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创新成果因缺乏与产业界的紧密对接而陷入“沉睡”,企业因无法对接到合适技术资源导致升级进程缓慢。
生物基新材料产业共创训练营教练、高级工程师金保鹏表示,训练营以企业真实场景订单为基础,独家设置包括“验证交付周期”“项目落地管理”“市场推广机制”在内的成果论证交付体系,为科研团队提供了一套全面而高效的成果落地路径,确保企业项目是创新性强、应用价值高、可解决企业真实问题的科创项目。
活动现场,由重庆科炬企业孵化器有限公司、重庆肯派森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西南大学组成的“动静盘耐磨涂层”论证小组,聚焦汽车零部件发动机中的曲轴、凸轮轴等旋转部件磨损问题,从市场维修成本、部件耐磨性能、部件使用基料、阳极氧化或PVD等镀膜工艺在内的多个细节指标,明确了从动盘表面改进、密封条表面改性两大方向,共创研发耐磨、耐高温、耐冷冻油、耐R134A冷媒镀膜材料的作业节点。
在论证过程的深入阶段,随着科研探索的不断推进,项目与企业实际的需求之间的匹配度确实会经历一系列动态变化。这种变化可能源自技术难题的意外发现、市场环境的微妙调整或是企业内部策略的转变。为确保项目能够灵活应对这些变化,同时保证全流程交付严格遵循既定节点推进,生物基新材料产业共创训练营所构建的“企业技术教练+科研团队+垂直领域技术经纪人”这一全方位验证团队组成显得很重要,且其结构在整个项目周期内将保持相对来说比较稳定与高效协同。
比如当项目遇到需要交叉论证或新增科研团队的情况时,企业技术教练会根据项目进展及时评估需求变化,与技术经纪人共同分析并确定是不是需要引入新的科研力量。一旦决定引入,技术经纪人将迅速精准对接相关领域的顶尖科研团队。同时,原有的验证团队也将积极调整策略,与新加入的科研团队无缝对接,共同推进项目进入新的研发阶段。
通过这样的动态调整与紧密合作,保证了生物基新材料产业共创训练营不仅仅可以有效应对项目推进过程中的各种挑战,还能确保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始终保持高度匹配,最终实现科技成果的高效转化与企业的快速发展。
为了确保科研项目的顺利落地与市场化成功,生物基新材料产业共创训练营也精心构建了从研发到市场的全方位保障体系。
在中试环节,训练营提供免费的设备和中试线使用权,为科研团队营造了一个自由宽松的创新环境,让科研人员能够充分的发挥潜力,攻克生物基新材料领域的关键技术难题。
项目一旦通过严格的论证与验证,将优先获得落地于重庆高新区、璧山高新区等国家高新区的机会,并享受入驻北碚国家大学科技园等科技公司孵化器的特权。
此外,训练营还为毕业项目准备了丰厚的奖励,包括重庆科炬提供的百万级天使投资,以及涵盖人力资本、品牌市场建设、IT与数字化转型、财务风控等多方面的综合支持服务,为科研成果的市场化之路保驾护航。
据悉,缙云狮峰论坛·生物基新材料产业共创训练营将每年举办两期,每期根据行业发展的新趋势和最新科研成果调整训练任务,保持培训内容的时效性和前沿性。未来,该训练营将继续发挥平台优势,推动更多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为生物基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①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或者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违反上述声明者 ,本网将追究其有关规定法律责任。
② 任何单位或个人觉得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